当前位置:丁玲纪念馆 -> 丁玲研究 -> 丁玲简介 -> 从人生经历看丁玲创作的转变
从人生经历看丁玲创作的转变
丁玲纪念馆      2017-9-6    来源:新浪微博    发布者:admin    点击:4578

 

    【提  要】 在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文学思潮中,我们都能看到丁玲的身影,加上她独特而复杂的个人经历,使她成为了一位备受关注的作家。丁玲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应该是出于创作能够张扬个性,释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称为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保护。从敞开身心开始,通过大胆的自我审视、自我分析和自我表达,为自我筑起一道捍卫自我的心里城墙。但是,现实的黑暗一次次摧毁这道城墙,在不可抗拒的环境压力面前,丁玲还是认输了,她的创作变了质,创作变成了图解现实的公式。丁玲背离自己的艺术个性,离不开她的历史遭遇。即使如此,我还是想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承担起我们对生命的责任,因为这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丁玲;人生经历;创作;转变

 

    丁玲是“五四”文学运动以来,女作家群中成就很高且备受关注者之一。有人说丁玲就是她作品中的“莎菲”;有人说她一生的经历锤炼了她的个性。她是一位个性坚毅、忠贞不渝的女性。虽然她的一生,受过许多磨难,尽管她曾被划为右派,被下放到北大荒,被误解过,但是她复出后仍然坚定革命立场,这是难能可贵的。对丁玲的评论与研究有很多的看法,但是我们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看待丁玲。

 

一、前期的丁玲

 

    家庭对她的影响  丁玲是蒋氏家族的女儿,但是家族往昔的一切,对于她都是极其陌生的。她的童年,是与死亡的感觉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她的童年,她的家族,曾经在记忆里留下印痕,那也只是死的气氛和恐惧的阴影。父亲在她四岁的时候留下一身的欠债就死去了,母亲只得变卖家产,最后携一双儿女回母家。寄居在舅舅家的生活不是很愉快。母亲生活虽然艰难,但是她决定送女儿去读书。她的母亲是个坚强的女性,带着丁玲一起学习,在那个年代一个带着孩子读书的女性很困难,不只有生活上的困难,还有处境上的,要面对别人的眼光,母亲对丁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丁玲一次次出去闯荡,母亲都默默地支持着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母亲是丁玲学习的榜样,她认准目标,一往无前。丁玲四处漂泊的时候还不确定自己的方向,一直都是徘徊的。 

 

   《在黑暗中》的莎菲女士 丁玲与文学相遇,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沿着《梦珂》与《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创作之路,丁玲又发表了短篇小说《在暑假中》、《阿毛姑娘》。这些作品被编入《在黑暗中》,这是丁玲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个里程碑。她塑造了几个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的形象,作品中描写了一位农村女子都市梦的破灭,从这个女子身上,我们看到大都市的繁华和阴暗,闻到了大革命失败后的窒息空气,感受到作者的孤独与愤懑。丁玲从《梦珂》开始,代替自己给社会一个分析。走出家庭是知识女性前进的第一步,然而,走出之后做什么?走出之后应该怎么办?这是那些有着浪漫理想的知识女性无法预料到的。旧传统、旧势力不会接纳她们,回老家已是不可能,不回去,只能委屈自己心中的理想,而且没有出路。《梦珂》的出现透明地反映出那个时代新的知识女性的苦闷及其向前追求的力量。美籍华人、文学研究者梅仪慈认为,梦珂是丁玲早期生活的写照,是“一个孤独的人同敌对的、格格不入的世界相抗争”。我们在丁玲那些年的经历中,在她南方北方的闯荡生涯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梦珂的影子。

 

    生着病的莎菲一个人生活在北京的一个公寓中,每天都等着,只想着冬天快点过去,老实巴交的韦弟深爱着莎菲,但是却不了解她,莎菲对南洋小开凌吉士的英俊很有兴趣,但是她不承认自己爱上了他,当她发现凌吉士英俊的外表下肮脏的灵魂时,又失望了,但是还是控制不了自己不去想他。《莎菲女士的日记》精湛卓绝地描写出了一个少女为爱情、为情欲苦苦挣扎的心理,让我们仿佛触摸到一个活生生的灵魂。人们很难理解莎菲,于是,有人说,莎菲是个坏女人,丁玲就是莎菲。

 

二、向左转及不该发生的事

 

    西北天空的星光,走上新的文学道路  胡也频的被捕和遇害给丁玲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她知道哭泣和悲伤是没有用的,她要沿着他的路走下去,她要报仇。当时遇到了很多来自党外的压力,但是丁玲已经坚定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组织派人跟她见面后,希望她来办一个新刊物,可是她觉得自己不是党员,不合适,她还是想去苏区锻炼锻炼,不过最终还是听从了组织的安排,办了《北斗》杂志。

丁玲被捕后,经历了种种的痛苦,当她有了一点表面上的自由,便开始利用这一点寻找飞出囚笼的可能。1936年终于来到西安,后又转到保安,丁玲被选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她开始拿起枪,行走在红军的行列里。毛泽东有了对她“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评价。其实几乎在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丁玲就被两种力量揪扯着。她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天赋的艺术直觉,都决定了她文学家的生涯。但她的内心深处,却始终升腾着对文人气息的厌恶情绪和对实际革命工作的热烈激情,尤其在成为左联成员和共产党员之后,她的战斗意识远在作家意识之上。她想走上前线,但实际的工作却不符合她的愿望,她却依然努力去做好实际工作。丁玲创作了独幕话剧《重逢》,在这里,丁玲开始真正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磨砺自己,改变了敏感而脆弱的情绪,把个性溶入党的集体利益与意志当中。

 

    离开西北的天空,一路北上。随着土改组来到张家口,来到农民中间,她喜欢农民式的质朴和坦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和人,她想深入到生活底层,和刚刚翻身的农民在一起。她的心理孕育出了一个个形象,她的情绪不得平稳,她兴奋、紧张,陷入创作的激情燃烧,她的小说已经在心里形成了,这就是后来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篇小说是丁玲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为中国新文学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小说出版的时候,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这是她奉献给新中国的丰厚礼品。

 

    厄运横来,北大荒的风雪  1955年中央直属机关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在肃反运动中,中国作家协会党组确定要“整顿党的文艺队伍”,以“克服在领导干部中长期存在的严重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行为”为由开展了对丁玲等的批判。经历了种种不合理的批判,在整风运动等运动中都受到了不合理的批判,陈明被下放到北大荒去之后,他写信给丁玲,经过层层思考,她终于做出了选择。她选择去了北大荒,但是她的资料却没有按照所说的填写,带着不光荣的档案去了北大荒。在那里,住在鸡舍中,一个年迈的妇人还经受严寒的考验,还要干沉重的农活。经常受到别人的冷眼,东西也被翻,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痛苦。那段日子,支撑她走下去的,是陈明。在他们不能见面的时候,也是陈明的那些小纸条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勇气,丁玲能度过这个难关,很大程度是陈明的爱的支持。随着回北京治病,她的问题解决又进了一步。离开文坛的这二十几年,回来的第一篇作品是《杜晚香》,叙述的一位开垦荒原的女标兵的模范事迹。着重歌颂了她,也可以说是中国劳动妇女默默负重的坚忍精神。这也是支撑丁玲在逆境中生活的精神之一,在杜晚香的身上,也看到了她对北大荒的无限深情。《牛棚小品》也是那之后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丁玲的创作因为她的生活经历发生了变化,她不再是那个彷徨的莎菲女士了。其实自左联时期起,丁玲就走出了抒写自我格局,认定作家应该表现工农大众。

 

    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留给世人的争论  1955年开始,丁玲不断地遭受到各种批判和斗争,1958年被发配到黑龙江农场,在文坛消失二十年之久,她所受的折磨和痛苦,非常人能想象,她的坚韧和毅力,也非常人能具备。她在逆境中始终坚持对共产主义坚定不移,她热爱党热爱人民,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返文坛后,已经75岁高龄,抱病写作、办刊物、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丁玲晚年的写的大量散文和回忆文章,如《杜晚香》、《牛棚小品》、《我认识的瞿秋白同志》以及《在严寒的日子里》,这些作品保持了细腻隽永的风格,倾注了作者对人民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丁玲重返文坛后,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的说法,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安。在拨乱反正之后,文学渐渐恢复它的功能和地位的时候,这句话从一个在艺术上曾经有很高成就却在政治上多次遭难的作家口中说出,未免让人感到吃惊。[3]但是,我们细细看丁玲的生活就可以追溯到她早期,延安时期,解放以后……对于丁玲这一政治化的转变和发展,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由于她曲折的经历改变了她最初追求自由、个性的想法,很多人认为这是丁玲“左”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是丁玲政治热情与文学创作的体现。总之,留给后人很多争论。

 

三、一些看法和总结

 

    其实,对于丁玲,我觉得人生是自己选择的,文学也好,别的也好,不管怎么样都是自己选择的,如果不妨碍别人,是没有理由被指责的。拿丁玲来说,她是“政治化”还是“艺术化”的选择,明显带着时代的烙印。人是由生存的环境所造就的,丁玲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她的命运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的政治化与所处的时代不可分割。可是,我还是想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承担起我们对生命的责任,因为这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现今社会,没有什么会让我们走上“政治化”的道路,但是,摆在我们前面的诱惑更多,面对这个形形色色的世界,我们很有必要坚持自己的方向。当然我们也要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在适应的同时保持一些珍贵的东西,这样更能体现我们生命的价值。

 

 

 

 

上一条: 丁玲与绘画
下一条: 一枚“丁玲”图章
打印】【 】【关闭
;

主办:常德市丁玲纪念馆 湘ICP备16020977号-1

地址:常德市武陵区紫菱路1818号 联系方式:0736-7888873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