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丁玲纪念馆 -> 宣传教育 -> 新闻报道 -> 寻找“人民”之路
寻找“人民”之路
丁玲纪念馆      2017-1-18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者:admin    点击:2202

本文来源:千古文明开涿鹿

本站配图

      从老家常德到上海,从上海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战团,从延安到张家口,再从北京到北大荒,丁玲的一生的行动轨迹可被看作是因不满现实生活而寻找革命,并因一次次对现实革命的不满而再次出发寻找新的革命乌托邦的旅行,这既是一个脱胎于19世纪的新女性对20世纪革命的一次次梦想进而一次不满的天路历程,也是一个诞生于现代中国的“苦闷的”现代文学作家因不满现代中国文学的表达形式而一次次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从梦珂———莎菲到贞贞———陆萍,再到袁广发老婆柳拐子,如果我们能不把这些有“病”的人物形象简单理解为对作家对其现实境况的隐喻、和对革命的本质化想像,而是理解为一个20世纪的革命作家在穿越19世纪感伤文学,通过寻找新的20世纪文学的表达形式和风格,而寻找“人民”的艰难历程。在早期的创作中丁玲常常产生写作的苦闷,以及为摆脱写作商业化困境的努力。

    丁玲较早开始从上海的革命咖啡馆突围,也是最早意识到需要“否定”革命加恋爱的叙述模式。我们发现丁玲小说在变化,这体现在小说的情感的变化,也变现在小说的形式中,作家努力涨破旧有的写作框架。

    从《孟珂》到《三日杂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文本,丁玲在寻找一种新的能为“人民”塑型的叙事形式。这种变化突出体现在小说世界中观看世界的变化,从早期的“素描”到后期的速写,从小说到报告文学,从对史诗的追求到《桑干河上》“小形式”的确立,进而形成新的写作作风,最终从19世纪文学,从左翼早期的革命加恋爱文学,走向20世纪的人民文学,丁玲不仅在现实世界中接触到底层民众,也在小说形式上把握了人民。形成其独特的艺术和政治逐渐统一的艺术风格,政治和艺术逐渐统一。

;

主办:常德市丁玲纪念馆 湘ICP备16020977号-1

地址:常德市武陵区紫菱路1818号 联系方式:0736-7888873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